2008年10月13日 星期一

星馬行 2008-1010 魚尾獅與新加坡河延岸

話說來到新加坡,不看魚尾獅雕像就等於沒來過新加坡。所以,儘管我只是路過新加坡而已,也是要去看一看...



魚尾獅雕像位於MRT EW線的Raffles Place站;出MRT站後,往新加坡河邊走,接近出海口的Merlion Park就可以看見。魚尾獅之所以為新加坡的代表,據說是因為西元11世紀時來自蘇門達臘的一位聖尼羅烏達瑪王子在前往馬六甲的途中;在一座小島上看到一隻獅頭魚尾的怪獸,於是便稱呼小島為「Singapura」,意思就是獅子城;從此這座小島就被人叫做「Singapura」,就是新加坡這個名子的由來。

現在,大家所熟悉的魚尾獅造型,是西元1964年由Fraser Brunner為新加坡觀光局設計的Logo; 西元1972年由林浪新用混凝土塑成,高8.6公尺的魚尾獅雕像;從此這座雕像就成為新加坡最著名的地標。



從Merlion Park往新加坡河對岸望過去,有一個榴槤造型的建築,那就是新加坡斥資6億新加坡幣的濱海藝術中心。



延著新加坡河往上遊走,穿過Cavenagh橋到河的北岸後,就可以看到維多利亞音樂廳及劇院的鐘樓;從名子看就知道,這座建築物是紀念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的。鐘樓前方的Raffles銅像在Raffles登陸地也有一尊,這尊是原版的,登陸地原來那尊收起來,改放復刻版的。




Reffles是第一任英國新加坡總督;西元1819年1月29日登陸新加坡,隨即宣佈取得新加坡統治權,並將新加坡建立為自由貿易港;Reffles成為新加坡總督,直到1823年離職,返回倫敦。 新加坡從此成為東南亞重要的轉口港。



在登陸地紀念雕像旁的聚集不少觀光客,仔細聽對話內容是從日本來的。一旁的巷弄裡還有一個印度的弄蛇人,他正努力的試圖在這些觀光客手上賺些錢。



河岸邊立著一些銅像,供人遙想當年印度人、華人、英國人在這條河的兩岸進行貿易的情景。 坐在河岸邊往對岸望去,一棟棟中國式的舊建築,仔細看又不太一樣,感覺好像淡水。





穿過Elgin橋到南岸,一棟棟中國式建築物早已經改為PUB,賣起各國的料理跟啤酒。我想這裡晚上應該會比白天熱鬧吧!?不過一個人出來旅行,這種至少要2個人來逛的地方實在提不起勁。



延著South Bridge路走,終於讓我找到新加坡的奇景之一「組屋的曬衣」XD。




接著轉至Cross街往前走沒多久就到了老巴薩,「巴薩」是馬來話市場的意思,而現在的老巴薩是新加坡最富盛名的小吃中心。本來想避開用餐時間來這邊吃小吃,沒想到走到這邊剛好遇上用餐時間,只好點一份蠔煎,趕緊找個位子坐。 蠔煎其實就是蚵仔煎,這邊賣得比台北貴一點點,不過卻是真材實料,每一口都吃得到蚵仔!跟台灣的蚵仔煎不同的是這邊煎的是散散的,淋上蝦醬,辣辣酸酸還蠻好吃的。




嗑完後,覺得最近熬夜火氣大,又點了一杯仙草冰來吃;大概是這兩天吃的東西都是蝦子熬煮出來,仙草冰吃進嘴裡竟然有蝦子的味道...囧rz。幸好最後幾口蝦子味不見了,總算是恢復味覺。



看看手機簡訊,馬來妹的爸媽擔心我過馬來西亞海關會被刁難,要到新加坡來載我;不過,我得自行搭車到MRT NS線的KRANJI 站。 算一算時間也差不多,回到旅館領回背包後,就趕往KRANJI 站。

本來還擔心馬來妹的爸爸不認識我,沒想到一下子就被認出來(大概沒人會在那站背著大背包晃來晃去吧...),很快的就穿過連接新加坡跟馬來西亞新山的長堤,入關進入馬來西亞。在長堤上看到很多人騎著機車在過關,馬來妹的媽媽說那些是馬來西亞人,白天出國到新加坡打工薪資較高,下午下班就得回國回家,是這邊的奇景。其實我原本以為馬來妹也是這樣子,後來才發現我一直弄錯了囧rz。16:00入境後順便去接馬來妹下班,一起回到馬來妹家。 一到馬來妹家,我第一個反應是「馬來妹!原來你是有錢人!」,馬來妹家是像台灣的別墅一樣兩層樓的透天厝,前面還有一片大湖跟公園。不過馬來妹說這是馬來西亞的一般中產階層的住宅,大概台幣300萬,真的有錢人是住獨門獨戶的。



晚上馬來妹一家帶我到附近一家有名的小吃夜市吃飯,當然要點一下傳說中的海南雞飯跟沙嗲。馬來妹的爸爸跟哥哥說:「其實沙嗲原本是閩南話的「三塊」,後來馬來西亞人自己在賣,發音不標準就變成沙嗲。」 另外還有叫了一盤魔鬼魚和一堆用竹葉包起來的沙丁魚漿片。魔鬼魚在台灣好像沒有人在吃,它的刺很大根又很軟,所以可以直接吃,還蠻不錯吃的。



海南雞飯



上面是沙嗲下面是魔鬼魚



沙丁魚片



吃飽喝足,就回到馬來妹家洗澡準備睡覺啦。準備隔天一大早就要出發去麻六甲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